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教与学】在线教学 打造更精彩的课堂

经过将近两周的在线课程,北京建筑大学的老师们对于这种课程形式已经基本适应了。虽然见不到学生的面,但是老师们都使出了 “十八般武艺”同样能像在课堂上一样把课程讲的精彩。

在网络直播“初体验”之后,更多的老师开始思考在线课程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所带来的“课堂革命”,可能远远大于在疫情期间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个初衷,而在线教学的“灵魂”就在于课堂互动和过程评估。


课堂互动   体验“一呼百应”



早在五六年之前就开始在线课程建设的环能学院王文海老师对此感受颇深。“在网络的这边,我们无法随时看到学生的听课状况,之前凭着学生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判断讲授效果的经验没有了用武之地。”王老师说。

直播课老师无从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因而对课程的“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即时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可能有老师会说课程本身找不出那么多小问题,对此,王老师认为问题可以不那么学术和正式,只要是课程中点到的问题,马上让学生回答,就是对其学习状态的的一种检验。比如,王文海老师在讲授《流体力学》第一节课时,就出了这样的两个题目:“第一篇流体力学的论文出自哪位科学家?”“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是哪位科学家?”这两个都是王老师刚刚讲的知识点,同学们只要认真听课了,就都能答对,而有一个同学这两道题都答错了,这就说明他没有进入状态。对此,王老师及时通过平台给他发出了提醒……土木学院张蕊老师对于网络直播在线互动的感受也很深刻。在讲授的《城市交通规划》第一次课前,她最担心也的是无法获得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因此,细心的张老师按照学生听课的专注的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设计一次互动小测验或讨论。

通过Zoom的聊天功能和学生互动,她提出一个问题“城市道路越宽则其设计速度越高,这句话对还是错?”,当看到同学们在聊天区发出一连串正确答案时,她终于放心了。“问问题或者讨论,同学们通过平台一起回答,这种参与度让我仿佛有了一呼百应的感受。”课后她很欣喜地跟记者说。为了落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同时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避免知识的“灌输”,张蕊老师把接下来线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设计上,梳理能牵引知识学习的相关“问题”,增加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评估   避免“低空飞过”



在线网络教学把课堂提问由“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或者“一对全”。之前,课堂上老师提问同学们在下面或者默不作声等待“前三排”的优秀学生回答,或者一窝蜂地回答“YES”or“NO”。如今,在线教学使每一门课程都变成了人人参与的“多元化”课堂——老师体会着“安静的”一呼百应,同学们体验着“属于自己”的课程和学习空间。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革命正在悄悄地进行之中……在线课程中,同学们借助于在线工具,没有了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的尴尬,而是比较放松地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自己是否听懂了,还有什么问题,老师如果主导好,课堂氛围会很好。

在线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而不是让期末考试占据绝对成绩比例。土木学院宋少民老师说,“这种考核形式可以随时观察和考核学生是不是积极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来,也可以通过在线检测、问卷、作业、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目前老师们使用的超星、雨课堂、蓝墨这几个教学平台都有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成绩计算,老师可以自己设置比例,一般用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在蓝墨教学平台上,记者看到了有许多用来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设置,如视频资源学习、签到、小测试、讨论答疑、头脑风暴、投票问卷、作业/小组任务、课堂表现、被老师点赞加分……“这些过程性评价的技术手段大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而且更加客观和公平,避免了有的同学平时学习不抓紧,考试前几天突击复习,考试60分万岁的 ‘低空飞过’行为。”王文海老师幽默地说。在疫情蔓延的“冬天”,我们正体会着在线教学“春天”的来临,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教学环境,让在线教学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正像宋少民老师说的一样,“在疫情结束之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果运用的好,这两种教学方式相得益彰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供稿:高蕾
编辑:梅雨
责编:高蕾
审核:张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